在很多人看来,健步走似乎是一项技术含量为零的运动,但凡迈得开腿,就能轻松完成。然而,这里面同样藏着不少门道,要想真正从中获益,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。记者对话健走科学研究中心主任、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夏其新,请他解答一些健走过程中常见的问题。
北京晚报:对普通人而言,健走主要有哪些好处? 夏其新:健走作为一种锻炼方式,会带动身体一系列的变化。人在成年以后,如果不坚持锻炼,每年肌肉大约会流失百分之一。肌肉流失以后,各种问题都会相伴而生,比如脂肪堆积、体力下降、钙流失加速等。 而如果能够坚持健走,不仅能够拉伸肌肉、增强骨质,降低身体脂肪含量,还能有利于心肺功能的改善,让心脏收缩更加有力,每次能挤压出更多血液,心率相应减慢,从而保证心脏运转更长时间,同时增大肺活量。此外,健走对调节血压、血糖也都有帮助,又能起到促进睡眠的作用,提升人体免疫力。
北京晚报:目前健走人群中,存在哪些常见的误区? 夏其新:健走看上去简单,但误区恰恰很多,越熟悉的东西,越容易忽视方法和技巧。有些人认为走的距离或时间越长就越有效果,实则不然,关键还要看走路的姿势是否正确。如果方法不当,很容易出现腰疼或腿疼等问题。大部分的腰疼是因为身体前倾,行走过程中腰部肌肉紧张,时间一长出现疲劳。而膝关节方面,最常见的是髌骨劳损。主要是走路时脚后跟着地瞬间给膝关节带来向前的冲击力,从而造成损伤。应当尽可能把膝关节和脚抬起来,落地时尽可能向后,把用力部位调整到大腿后部和臀部,减轻髌骨的负担。对于开车的人来说,还可能因为右脚尖有朝外的习惯,蹬身离地时,膝关节是拧着的,造成膝关节内侧疼痛。还有许多人觉得健走运动量不大,因此忽视了走前的热身。事实上,不热身至少会造成两方面危害。一是关节磨损比较严重,通常运动10分钟后,膝关节的润滑液才能起作用,所以直接健走很可能造成损伤;二是锻炼效果不好,如果不把身体关节打开,活动范围会很受限,肌肉不能得到充分的运动。与此同时,走完以后的拉伸也很重要,如果距离比较长的话,中间最好能停下来做一些拉伸,缓解肌肉的酸痛。
北京晚报:怎样进行科学的健走? 夏其新:在身体姿态方面,从侧面看,身体应当竖直,类似于站立时像站军姿一样挺拔。这样走路过程中才能充分调动腰腹和躯干的肌肉,身材也会更加匀称。另外,肘关节应当成90度角屈起来,摆臂幅度尽量大一些,保证颈部和肩膀的肌肉也能得到锻炼,在收缩和拉伸的交替过程中,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对于很多人存在的肩颈疼痛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有所缓解。在步长上,正常人还是应当步子尽量迈得大一些。有研究表明,在身高的0.55倍以内,步子越大,效果越好。简单来说,步长争取能到身高的一半左右。同时,速度也很重要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时速6公里左右比较合适。体力稍弱的,可以把稍微有些喘,但还能清晰讲话作为标准。至于时段,如果是希望减肥,那么下午或晚上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。
北京晚报:对于北京目前的健走环境有何建议? 夏其新:希望政府也能多开辟人行健走道,并且尽量保证路面平整。现在有不少人直接在马路上走,除了污染多以外,还可能因为马路不平,通常中间高,两边低,两脚用力不均,骨盆不在一个水平线上,从而导致脊柱侧弯,出现腰疼、颈椎不舒服等问题。从路面硬度来说,我们目前绝大多数健走的环境都是水泥等硬地,而国外很多人是在草地上跑,路面硬度直接关系到对膝关节等部位的冲击力。如果可以,建议政府能在公园或步道上铺一些地胶,给老百姓创造更多适宜健走的条件。